查看原文
其他

土壤科普达人陈能场:海归博士为何痴迷“吃土”?

Kimchi 广东科普 2020-09-10


本期嘉宾


第一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获选者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研究员

“土壤观察”微信公众号  主编



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的福建德化是陈能场的故乡。20世纪80年代,他离乡背井,到福建农学院上大学,就读于土壤农化系。

 

“当时理想的是考厦大的分析化学专业,”陈能场回忆道,“偏好化学,不怎么偏离。”

 

“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要攻读硕士和博士,”当时我的回答是“个人的知识追求和国家的需要。

 

“现在想想起来那段求学的时光,确实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陈能场笑了一下说道。


土壤科普达人陈能场



科普君在一个星期前就敲定了要约访陈能场,他忙里偷闲,仅仅在 6月18日下午能抽空出来,和科普君见面。在采访完之后,他要坐一大早的飞机,去北京参加香山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基于生态幅的作物养分供应限与高质量农业发展”。

 

时钟拨回到几个小时前,陈能场刚刚参加完蕉岭的“论稻蕉岭,一米惊人”的论坛,在会上做了“发挥富硒优势,建设长寿蕉岭”的报告。加上还要接受采访,留给陈能场休息的时间就仅有7到8个小时

 

就在招待科普君坐下之后,陈能场刚接到一通电话,在讲话的最后,他说了一句“好的,我希望出本书来写这个问题。”


在科普君印象当中,能有着这样经历的科普人员,大抵都会带有些骄傲的感觉,但是从和陈能场接触的过程中,他给人的感觉却是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而且还十分热情,只要说到与科普研究相关的话题时,他常常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实我很久之前就想写一本书,”这是陈能场近期的理想,也正在实施当中,“现在已经写了两百多页了,就叫《土壤与你的健康》,确实土壤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你知道吗?有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环保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与科普结缘



最初让陈能场意识到要科普土壤知识的,是来源于一个新闻事件。早在前几年,“万吨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新闻引爆了舆论,“镉大米”成为焦点话题,对“问题大米”的报道也引起了民众的恐慌。作为长期致力于土壤镉污染研究的专家,陈能场当时也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采访对象。陈能场甚至前往湖南,给大众开设了土壤与健康相关的专题报告,只希望他自己的观点能系统全面地表达,“最多一天有十几个记者来采访。记者们大都各取所需,内容呈现比较片段化。真正想说的,记者们也兴趣不大。”

 

就这样,想要为普罗大众科普关于土壤的知识的念头就在他脑里产生了,在他看来,中国关于土壤的科普实在太少了,少得可怜,“中国的科普比起国外来说还是有点落后。”

 

那一刻,陈能场就决定投身于土壤科普。



 “我大学、硕士、博士的研究都与土壤相关,硕士和博士研究的是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具体是土壤和根表面小环境里的行为,这是很专业的研究领域。到广州之后,我主要从事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工作。”

 

目前他想做的,就是努力传播,让人们正视土壤保护重要性。

 

2015年年底,他为某纸媒撰写了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健康的土壤该是什么样子》,写作的初衷很简单,他在数次考察中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土壤状况,所以“想写写怎样的土壤是健康的土壤”。


 

“这篇文章目前‘土壤观察’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有2.4万,是目前最高的,”在文章平均阅读量在2000左右的专业公众号中,达到这样的阅读量并不常见。

 

这让陈能场大呼意外,也让他意识到,土壤科普中缺乏“健康的土壤该是什么样子”这样浅显易懂的内容,才是目前读者喜欢和需要的东西。

 

中国的土壤问题



近年来,土壤污染成为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普遍关心的话题,各种土壤污染的信息虚虚实实,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关注甚至争议。同时,对土壤污染的高度警惕,让土壤修复行业在这几年中经历了突飞猛涨、熙熙攘攘。

 

据了解,2014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上的企业约500家,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至900多家。与热闹相对,愿意就土壤污染这一极其敏感、动辄牵动公众神经的话题发声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

 

陈能场就是这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个。


 

“主要是近四十年来肥料结构的改变带来土壤性状的变化并带来一些生产的影响,如大棚土壤的盐渍化、很多土壤的食物网出问题,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态区系,因此连作障碍突出;化肥的大量使用带来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和土壤酸化,当然还有在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的进入造成的土壤污染,以上问题“纠缠”在一起,虽然在重金属污染总量上我们国家的土壤重金属未必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些土壤,但由于是短时间内的污染、加上土壤酸化,因此造成粮食农艺超标的现象。”

 

陈能场说,很多人容易将超标误以为污染,此外污染和粮食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的关系又非常复杂,学术上说涉及污染物、受体和曝露途径等等。因此需要公众对超标这个概念有一个客观的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块相同的树叶,地上没有两块相同的土壤”,陈能场说,这就是土壤的多样性。在他看来,做土壤的科普很有必要。


做“科普人”的特质



陈能场最开始是为《南方都市报》专栏“舌尖上的重金属”写文章,以每月两篇的频率见报,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告诉公众理性认识土壤污染防治。随后,他又在《东方早报》开设了“生活的土壤学”专栏,不乏《土,能吃吗?》如此趣味十足的话题。

 

“有人会觉得很猎奇,怎么会去吃土呢,但其实吃土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很穷的地方有人会吃观音土,但其实吃土会有重金属,会堵塞肠道……”陈能场发现,做科普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有时也可以很有趣。

 

当科普君问到“从事科普创作,会需要拥有怎样的特质呢?

 

陈能场思考了一下,说道:“其一,是知识面要宽广,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研究得非常深入,但是却并不适合做科普,作为一个科普的人,知识不需要很深,但是却是需要贯穿起来。其二,是语言转换能力。有很多专业名词,需要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播,科普文章通常具备趣味性和可读性、通俗性。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愿意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的初心。


 

目前,陈能场和拍档一起做起来的微信公众号《土壤观察》,已经积累了45000+粉丝,人数还在不停上升中。

 

“写一篇文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涉及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方方面面,需要涉猎的文献真的多得数不出来,所以我文献会用表格做成数据库,这样也比较严谨,我向大家传播的是严谨的科学知识。”

 

除了创作科普文章,陈能场还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课,他很自豪地举起给学生印发的小册子,对科普君说道:“这些就是我们给一些学生准备的,之前试过一下,效果还不错。”

 

在最后,陈能场说,很多人都说做科普是“不务正业”,但是他觉得那是二次创作。他会继续做下去的,在他看来,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未来,仍待努力。


陈能场博士是首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的获选者,我们的“科学talk”栏目将回访首届的获选者,同时我们也迎来了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评选活动,期待大家的踊跃参与!报名请戳↓↓↓↓

重磅!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 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评选活动启动

为表彰优秀科普工作者

广东省科协联合

广东长隆集团、腾讯·大粤网

开展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评选活动

将为获奖的科学传播达人

进行表彰和奖励

并在全国科普日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

量身打造科普直播秀

诚邀你来报名,详戳↓↓↓↓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作者:Kimchi

编辑:Kimchi

审阅:章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